官制改革
编辑
主条目:新朝官制
王莽推動的官制改革包括三部分:其一是廢王號,恢復五等爵位;其二改中央官名,分置四輔、三公、九卿、六監;其三是改地名及地方官名。[7]
西漢居攝三年(8年),「攝皇帝」王莽奏請太皇太后(莽姑母王政君)實行五等爵制,恢復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等爵位。[8]始建國元年(9年),王莽以古稱「天無二日,土無二王」為由,認為漢之諸侯及四夷稱王有違古制,規定諸侯為王者改稱為公,四夷僭號稱王者改稱為侯。始建國四年(12年),王莽蒞明堂,大封諸侯。他規定諸侯之員額為一千八百。公一國有衆萬戶,土方百里;侯、伯一國有衆五千戶,土方七十里;子、男一則有衆二千五百戶,土方五十里。已受封地者計有公十四人,侯九十三人,伯二十一人,子百七十一人,男四百九十七人,共七百九十六人。[9]
始建國元年(9年)正月朔,王莽封以王舜為太師,封安新公;平晏為太傅,就新公;劉歆為國師,嘉新公;哀章為國將,美新公:是為「四輔」,位居上公。又以甄邯為大司馬,承新公;王尋為大司徒,章新公;王邑為大司空,隆新公:是為「三公」。又以甄豐為更始將軍,廣新公;王興為衛將軍,奉新公;孫建為立國將軍,成新公;王盛為前將軍,崇新公:是為「四將」。共十一公。新置大司馬司允,大司徒司直,大司空司若,位皆孤卿。更名大司農為羲和,後更名為納言,大理為作士,太常為秩宗,大鴻臚為典樂,少府為共工,水衡都尉為予虞,與三孤卿共稱「九卿」,分屬於三公。每一卿置大夫三人,每一大夫置元士三人,共二十七大夫,八十一元士,分主中央各官署。又更名光祿勳為司中,太僕為太御,衛尉為太衛,執金吾為奮武,中尉為軍正,另新置大贅官,掌乘輿服御物,後又掌兵秩,位皆上卿,號為「六監」。[9]
改郡太守為大尹,都尉為太尉,縣令長為宰,御史為執法,公車司馬為王路四門。又更名長樂宮為常樂室,未央宮為壽成室,前殿為王路堂,長安曰常安。[9]
天鳳元年(14年)四月,分西都常安城旁為「六鄉」,置帥各一人。分常安臨近的三輔地區為「六尉郡」,[9]即京尉郡(渭城、安陵以西,北至栒邑、義渠十縣)、師尉郡(高陵以北十縣)、翊尉郡(新豐以東,至湖十縣)、光尉郡(霸陵、杜陵,東至藍田,西至武功、郁夷十縣)、扶尉郡(茂陵、槐里以西,至汧十縣)及列尉郡(長陵、池陽以北,至雲陽、祋祤十縣);[10]另分東都為「六州」;分臨近地區為「六隊郡」,即河東、河內、弘農、河南、潁川及南陽。六尉郡、六隊郡皆置大夫,其職如太守;屬正,職如都尉。[9]
土地制度與奴婢制度改革
编辑
西漢末年的貧富不均非常嚴重。「富者田連阡陌,貧者無立錐之地。」沒有土地的農民為豪民耕作,收穫十取其五。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,食犬豬之食。[11]所以官方賦稅雖輕,一般農民的生活卻很苦。[12]
始建国元年(9年)四月,王莽決定參照古代井田制,將天下田改稱“王田”,禁止買賣。男丁未滿八人,而田超過一井者,分餘田給九族鄰里鄉黨。原本無田或田地不足者,由官方分配。同時,他還下令改奴婢為「私屬」,禁止買賣。[9]
经濟制度改革
编辑
始建国二年(10年),初設「六筦」之令,對酒、鹽、鐵、鑄錢、名山大澤、五均賒貸等六類與民生物資或經濟活動進行管制。[9]其中酒、鹽、鐵、鑄錢、名山大澤在西漢武帝時代即已管制,五均是武帝平準事業的擴大,而官方貸現金給百姓,則是王莽的獨創。[13]
五均是絲、綿、布、帛、五穀等五種民生必需品的價格管制。[14]王莽在長安及五都設立五均官,更名長安東、西市令及洛陽、邯鄲、臨菑、宛、成都市長為「五均同市師」。長安東市稱京、西市稱畿,洛陽稱中,餘四都各用東、西、南、北為稱,皆置交易丞五人,錢府丞一人。[15]
賒貸事業,西漢已有。官家常貸給百姓種子、糧食、牛隻等,而且常免其還債;然而貸現金給百姓,只有民間才有;私人錢莊往往放高利貸以剝削有急需的百姓。王莽推動的「貸現金予百姓」政策,凡因祭祀、葬喪而貸者,不計利息;因作生意而貸者,扣除本錢,僅以淨利的十分之一計息,相較於當時通行的二成利息,實優厚許多。[16]
币制改革
编辑
主条目:王莽币
王莽自西漢末年起,先後進行四次幣制改革。第一次改革始於西漢居摄二年(7年)新发行大泉五十、契刀五百、一刀平五千三种货币,与五铢共同流通。与此同时颁布禁挾黃金令。
第二次改革為新朝始建国元年(9年)发行小泉直一,与大泉五十共同流通,禁五铢。王莽采取派谏大夫五十人分赴郡国铸钱的方式,以图使新货币占领市场,更好地取代五铢。但五铢未能禁绝,人民对新货币接受程度不高。
第三次改革在始建国二年(10年),是币制改革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次,推出五物(金、银、龟、贝、铜)六名(钱货、金货、银货、龟货、贝货、布货)二十八品的复杂货币系统。因为造成市场混乱,反对声浪巨大,这次改革坚持五年便停止。
第四次改革开始于天鳳元年(14年),铸造货泉与货布,在“復申下金銀龜貝之貨,頗增減其賈直”的情况下,又废除小钱,并在6年后彻底废除大钱。这最后一次改革直接影响到东汉初年的币制,货泉与货布在东汉初年仍在铸造。
其它
编辑
宗廟陵園與祭祀
编辑
新朝建立后,始建國元年(9年),王莽依五等爵封古帝王與先賢後裔及王氏親族,並且派遣騎都尉嚻等分別營建黃帝園位於上都橋畤,虞帝園於零陵九疑,胡王園於淮陽陳,敬王園於齊臨淄,愍王園於城陽莒,伯王(莽高祖)園於濟南東平陵,孺王(莽曾祖)園於魏郡元城,令使者四時致祭。[9]
同時,王莽對原漢朝祖宗園寢廟也加以保護。師法堯的祖廟名而稱漢高廟(漢高帝廟)為「文祖廟」,連同孝文皇帝、孝武皇帝、孝宣皇帝、孝元皇帝 、孝成皇帝、孝平皇帝等帝廟共七廟均親自參拜,並令勿侵擾諸劉氏宗親。[9]
始建國二年(10年)十一月,立國將軍孫建鑒于原漢朝劉氏在各地作亂,建議漢高皇帝為新朝賓客,理該享食明堂。成帝是王莽的姑表兄弟,平帝是女壻,皆不宜入廟。元帝與當今皇太后(莽姑王政君)可視為一體,禮應入廟。並奏請漢室諸廟在京師者皆廢;諸劉為諸侯者,以封戶多少編入五等爵位;其為吏者皆罷官。王莽同意,並指示嘉新公劉歆、明德侯劉龔、率禮侯劉嘉等三十二人順從天命,諸劉與此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不用罷官,並賜姓王。唯劉歆以女配莽子,故不賜姓。並改定安太后(莽長女)稱號為「黃皇室主」,令其與漢室關係斷絕。[9]在常安的漢祖宗諸廟自此廢。
始建国五年(13年)二月,文母皇太后(王政君)崩,葬於渭陵,與元帝同陵而異穴。立廟於長安,新朝世世獻祭,並刻意貶低元帝在廟中的位階。莽為太后服喪三年。[9]
地皇元年(20年),一些術士皆言有利於營造,王莽又見四方盜賊多,想要建立萬世久安的基業,於是下詔書指示營建宗廟於長安城南,地廣百頃。九月甲申,莽立於車駕上而行視,親自舉杵搗三下。司徒王尋、大司空王邑持節,侍中杜林等數十人掌將作監。莽博徵天下工匠師傅,以計算營造尺度;各地官吏百姓義務贊助錢穀協助者,駱驛不絕於道路。拆毀城西上林苑內的建章、承光、包陽、大臺、儲元諸宮,以及平樂、當路、陽禄諸館,取其材瓦,以建九廟。當月,大雨六十餘日。下令眾民獻米六百斛可為「郎」,郎吏增俸賜爵至「附城」。九廟分別是黃帝太初祖廟、帝虞始祖昭廟、陳胡王統祖穆廟、齊敬王世祖昭廟、濟北愍王王祖穆廟、濟南伯王(莽高祖遂)尊禰昭廟、元城孺王(莽曾祖賀)尊禰穆廟、陽平頃王(莽祖禁)戚禰昭廟、新都顯王(莽父曼)戚禰穆廟。各殿皆有兩層。太初祖廟東西、南北各四十丈,高十七丈,其餘各廟尺寸減半。使用銅箔覆蓋斗拱,並飾以金銀雕刻的紋路,窮極百工之巧。各廟建於高地,其旁低下處則補強,粍費數百萬錢,差役死亡達萬數人。[17]
地皇二年(21年)正月,莽妻死,謚孝睦皇后,葬渭陵長壽園西,令永侍王政君,陵墓稱為億年陵。閏月丙辰,大赦天下,原本因莽妻亡的全國性大服喪及親人亡的私人服喪皆免除。[17]
地皇三年(22年)正月,九廟蓋成,納神主牌。莽謁見,乗六馬大駕,皆飾以五彩毛製成的龍紋衣,並著三尺長角。華蓋車及大軍在前。賜建廟之司徒、大司空各千萬錢,侍中、中常侍以下皆有封賞。厚封大匠仇延為附城。[17]
学术教育與举士
编辑
西漢元始四年(4年),王莽奏起明堂、辟雍、靈臺,為學者築舍萬區。他还奏立樂經,并增加博士員额,每經各设博士五人。徵天下通六藝之一敎授十一人以上;有通晓《逸禮》、《古書》、《毛詩》、《周官》、《爾雅》、天文、圖讖、鍾律、月令、兵法、《史籀篇》大篆文字之意者,皆以公家馬車載送。一时间,“天下異能之士”上千人获得征召。[8]
明堂建立后,元始五年(5年)正月,大祭明堂,徵諸侯王二十八人、列侯一百二十人、宗室子九百餘人為助祭。祭禮完畢,封汉宣帝曾孫刘信等三十六人為列侯,餘皆賜爵,金帛之賞各有數。同年,劉歆、陳崇等十二人均以“治明堂,宣敎化”,封為列侯。[8]
天鳳三年(16年)陰曆七月戊子有日食,大赦天下。又令公卿大夫諸侯二千石依「光祿四行」各推舉一人。大司馬陳茂以日食免職,武建伯嚴尤繼任為大司馬。十月戊辰,在通往朝廷路上的朱鳥門鳴叫,晝夜不絕,崔發等以「虞帝闢四門,通四聦」之典故奏請招四方之士。王莽於是令羣臣道賀,所舉四行從朱鳥門進入以討論政事與經義。[9]
音乐與儀仗
编辑
西漢居摄三年(8年),平帝駕崩屆滿三年,王莽代下詔書指示:停止奏樂之事止于季冬。來年正月郊祀之際即當演奏八音,屆時王公卿士與所管儒生應當用心陳述音樂的要義。[8]
天鳳四年(17年)八月,王莽親自前往南郊,令人以五色藥石及銅鑄造威斗。其形狀若北斗,長二尺五寸,準備用來鎮壓衆兵。旣成,令司命背負,王莽外出則置於前方,入室則置於座位旁邊。鑄斗之日,天氣寒冷,百官人馬有凍死者。[17]
天鳳六年(19年)初獻新樂於明堂、太廟。羣臣戴上鹿皮帽。有人聽到音樂聲,認為「清厲而哀」,不是興國之聲。[17]
地皇二年(21年),有人說黃帝時建華蓋以登仙,莽乃令人造九重華蓋,高八丈一尺,裝飾華麗,架於機關四輪車上,以六馬駝運,力士三百人著黃衣及頭巾,車上人擊鼓,拉引者皆高呼「登僊」(登仙)。莽出門時,令其行於前方。百官皆竊言「此似喪車,而非仙物。」[17]
度量衡與曆法
编辑
製作於始建國元年(9年)的新莽〈嘉量〉,國立故宮博物院藏。
西漢居摄三年(8年),王莽奏请太后(王政君),称得“銅符帛圖”,并借此“請共事神祇宗廟,奏言太皇太后、孝平皇后,皆稱假皇帝。”该奏中请以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,並將計時用的銅壼漏刻由漢制每日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,均獲得同意。[8]
始建國元年(9年)做新嘉量以統一容積。
天鳳元年(14年),令天下小學將戊子日替代甲子日作為六十日之首。冠禮以戊子日作為吉日,婚禮以戊寅日開始的十天作為忌日。結果百姓多不順從。”[9]
天鳳六年(19年)春,王莽見盜賊多,乃令太史推算三萬六千年的曆法,每六年更改年號一次,頒布天下;又將寧始將軍改回更始將軍的舊稱號。企圖以符命欺騙迷惑百姓,銷解盜賊。衆人皆嘲笑他。隔年改元「地皇」,即遵從此一規定。[17]
律令
编辑
西漢元始五年(5年),王莽奏請建立市無二賈、官無獄訟、邑無盜賊、野無飢民、道不拾遺、男女異路之制度,犯者處以象刑(穿著異色服裝以作羞辱)。该年稍后又增法五十條,犯者流放至西海。遭流放者以千萬計,人民開始抱怨。[8]
地皇元年(20年)正月乙未,大赦天下。王莽下令軍隊出兵行軍時,若有敢奔跑喧嘩而犯法者,立即處以斬首之刑,而不須等待到秋、冬行刑季節;並規定實施到年底為止。於是春、夏之際在都市裡斬人,百姓震驚恐懼,在道路以目示意而不敢言談。[17]
地皇二年(21年),人民違犯鑄錢禁令,同伍的鄰居都要連坐,押入官府作為奴婢。男子坐在囚車,兒童與婦女步行,以鐵鎖拴著頸部,傳送至掌管鑄錢的鍾官,人數多達十萬。到達者重新分配夫婦,愁苦而死者十之六七。[17]
行政区划
编辑
参见:新朝行政区划
西漢元始五年(5年),受羌人首领良願等所獻地為西海郡。同年,王莽奏请将原设的十三州依據古籍《堯典》所載改为十二州,州名亦採古名。[8]
始建國三年(11年),“是時諸將在邊,須大衆集,吏士放縱,而內郡愁於徵發,民棄城郭流亡為盜賊,并州、平州尤甚。”可见此时的州中有并州、平州。[9]
人名
编辑
由於公羊传中曾提出「二名非礼也」,所以王莽時期下令取名要全部用单字。這一措施導致東漢時期許多人都用單字取名,在後漢書、三国志里记载的历史人物中98%和99%的人都是单字名。[18]